- bb贝博艾弗森官网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bb贝博艾弗森官网,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转为艺术院校,2020年明确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 喜报!bb贝博艾弗森官网修复项目获评 “2024全国十佳文物修复项目”
- 2025-06-16
- 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 作者:民族服饰博物馆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化遗产传播中心等主办的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终评结果揭晓,由bb贝博艾弗森官网民族服饰博物馆承接实施的《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获奖单位涵盖文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bb贝博艾弗森官网作为唯一荣获中国文物修复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项的高校,展现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融合中的独特优势。

终评汇报
汇报人:bb贝博艾弗森官网周成飞博士

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名单(按行政区划排序)
项目特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根据文物研究和保护修复过程中获得的一手信息显示,8件(套)文物在材料、纹样、制作工艺或技法等方面都有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痕迹,是各民族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证明。展示项目这个“有形”活动能使各族人民在“有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内化“四个与共”,由“形”入“感”,有“效”跃迁。

项目简介

文物照片
二、基于田野考察的坚实基础
师生团队多次深入文物征集地,考察民族服饰的款式、材质、色彩及穿着方式等细节,挖掘其文化内涵,力求为民族服饰的保护、研究提供合理、严谨的依据。修复团队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珍贵一手资料,并将其应用于项目实践,有力支撑了民族服饰的保护研究和项目顺利结项。纺织品文物修复涉及多学科交叉,加之民族服饰具有“活态”传承的社会属性,使得田野调查法在相关保护与研究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法不仅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凸显了其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可或缺性。

实地考察
三、多学科支持下的精准修复
bb贝博艾弗森官网依托文物保护学、纺织材料学为主,历史学、民族学、服装学等多学科协同支撑的学术体系,凭借在服装工程、传统制衣工艺、服装技术史及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结合修复团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实施的保障。
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前,采用无损或微损检测的方法,进行生物、材质、色彩、染料、形貌等检测,共检测纺织品材质24个样品,测色300余个点位,染料成分检测16个样品,微生物检测18个点位,金属成分检测25个点位,并创新性使用高光谱相机进行文物非接触式检测。

高光谱相机采集文物信息
同时对文物病害进行勘查与评估,发现该批文物工艺繁复,文物材质复合多元,病害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经量化统计发现病害总计2520处,纺织品糟朽破损等修复难度较大的病害390处,其中较大面积的缺失33处。金属饰件缺损1009处,单件文物病害数量最高达579处,整个项目保护修复工作量大、内容繁杂。

纺织品类病害

金属类、纸张类病害
修复过程中,修复团队有工艺必解析,先实验再实战,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把控”。在青布绣花挎包修复过程中,破解了汉代平绣和唐代平绣针法的异同,将研究成果反哺于修复,同时也揭示了汉、唐平绣针法在当下民族服饰工艺制作中的活态传承。


文物修复前后对比

汉、唐平绣针法解析 刘佳丽绘制
在修复青布绣花挎包的过程中参照保留较完好的流苏,通过配色丝线、合股加捻等步骤达到所用线材颜色、粗细、股数、捻度等指标均与文物一致。

文物修复前后对比

流苏制作工艺解析 刘佳丽绘制
在壮族女上衣修复过程中,除领缘、袖口部位面料破损外,另一修复难点就是衣身多处使用不同种类的拼布工艺,团队对拼布工艺进行了详细解析后按照原工艺加以修复。

文物衣身拼布工艺

拼布纹样解析 孙宝琳绘制
在修复傣族女上衣过程中,对其上装饰银条的工艺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解析,一是绦带编织工艺解析,二是绦带钉缝工艺的解析,经过大量实操实验之后运用于文物修复上。

文物修复前

文物修复后

银条绦带编织工艺示意图 卢岩绘制

银条绦带钉缝补配针法示意图 卢岩绘制
四、保护修复档案的规范管理
项目严格按行业准则,在实施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做好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和修复报告编写工作;修复档案及文物档案的整理,全程依托设备仪器和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方式、传统方式(人工)并行互补,保证电子记录和手工记录互为佐证,以一物两档形式完善项目文物档案。
bb贝博艾弗森官网民族服饰博物馆配备Phase One 645DF套机和专业拍摄环境,以目前业内较高的像素分辨率和优秀成像效果保证文物整体影像和细节的数字化信息记录效果;另配备Laica显微镜,对织物结构、部分纱线及污染物进行观测和拍摄。对文物存在的各种病害进行识别并结合检测数据区分和记录病害类型,遵照行业标准要求绘制文物病害图,比照实物严格遵从比例尺将手绘病害图进行矢量图转绘,矢量图绘制明确区分图层以记录单一类型病害情况。
在其它文物信息搜集方面,由表及里地记录文物各项信息。如前期使用测色仪、高光谱测色仪测定颜色值,对修复前后的色值进行对比、测算,保证科学修复和记录清晰的色彩数据资料。纺织品所用面料、里料等,使用检测仪器Nicolet Nexus670型FTIR光谱仪、显微镜等通过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判断纺织原料的材质种类形成电子报告,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绘制矢量织物结构图,从而较为全面地记录织物信息。文物纹样信息除影像记录外,遵循文物纹样复原方法,以手绘图和矢量图两种形式呈现。保护修复完成后,整理修复过程中的记录,根据 WW/T 0015-2008《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项目团队深入发掘纺织品文物蕴含的各种信息,揭示应有的历史、文化与工艺价值,根据修复所得一手信息及研究成果编写修复档案8本、研究型修复报告1套(26万余字)。

修复档案及修复报告
五、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民族服饰博物馆通过《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在科研与人才培养两方面进行深度拓展。该项目有意识地吸纳博物馆从业者、高校师生等跨学科、多领域人员加入。通过深度参与文物研究、修复实践及数字化应用全过程,采用多学科会聚、多工具融合的交叉科学研究手段,使得项目本身成为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持续输送能驾驭“双轨”保护的核心力量。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参与人数多达12人,培养博士1人、硕士2人。

项目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项目成果
基于项目成果出版专著《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少数民族服饰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成功入选“2025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增补入库项目名单”,这是云南省文物保护类图书首次入选该奖项。现正申报第十五届“滇版精品出版物奖”。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少数民族服饰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书影
项目组成员及硕博研究生以本次项目文物为研究对象,撰写学术期刊论文6篇、专著论文4篇以及硕士学位论文2篇。

发表的期刊论文封面
项目宣介
该项目自立项实施以来,通过全程质控的修复保护工作,提升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公共教育的高效联动。项目实施单位相继举办学术讲座4场、《技艺古今——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与传承工作坊》3期,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系列讲座和湖南博物院承办的“2024年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中进行经典案例宣讲。







宣传推介



学术讲座

相关新闻
重要通知
- 关于以bb贝博艾弗森官网名义举办赛事活动的声明
25-06-27 - 关于开展2024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5-05-30 - 关于2024年申请增设新专业的公示
24-08-25
北服视觉


打印本页
